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 王俊峰
医疗是一个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,仅靠互联网思维去颠覆医疗,往往行不通。
今年的大健康产业和三年前相比,独角兽频出。我觉得这是几个层面的因素造成的。
第一,政策面。国家鼓励创新,提高了准入门槛,从而实现了优胜劣汰。“中国神药”退出市场,给真正的创新药腾出了空间,这就激发了投资人投资创新药的热情。
第二,人才面。“千人计划”近万名人才回归,海外军团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在医疗创新方面的实力。
第三,资本面。一方面,投资人在看到赚钱效应后,投资意愿更加强烈;第二,港交所在生物科技领域的新规,使这类企业又多了一个退出通道,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投资人的投资热情。这是背后的真正原因。
君联资本从2008年开始系统地在大健康领域布局。截至目前,已经累计投资了70多家公司,累计投资金额超过了7亿美金,并于2015年成立专门的医疗专业基金实现医疗健康全领域和全频谱覆盖,同时,贝瑞基因、药明康德、信达生物、明德生物等公司的上市或准备上市,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厚积薄发的局面。
具体到创新药、医疗器械、诊断技术和医疗服务等四个细分领域,我们的投资相对比较均衡。
在创新药领域,我提出“6P”投资策略:Pipeline(管线)、Platform(技术平台)、Perfomance(研发竞争力)、Patent(专利)、Price(价格)、People(团队)。
首先,随着创新药的发展,目前这类项目估值开始出现显著的泡沫,我们一直专注于这个领域的早期投资。
第二,选择技术上领跑市场3-5年的选手,会优先看技术是不是国内领先、在全球是否有竞争力。我们现在要投的是两三年后成为主流和头部的行业及企业。比如,我们最近关注TCRT,也关注一些创新靶点的项目。我们在两三年前完成了单抗药、双抗药的布局。
第三,关注项目团队的创造力和经历的完整性。“带头大哥”最好有大型药企背景经历,在多个岗位和部门有丰富的从业经验。同时,有很好的团队互补:有的强于研发、有的强于CMC(Chemical,Manufacturing and Control)、有的强于临床申报,强有力的团队组合,会使得项目成功的概率更高,而不只靠技术打天下。
第四,特别关注公司的BD(商务拓展)团队。能够找到好的战略合作伙伴,把公司的产品授权出去,就意味着公司可以提前实现收益。把好的产品线引进来,意味着公司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大大提升。科技是一条线、BD是一条线,这两手对于早期创业企业都得硬。
在医疗器械领域,我们的投资策略是“小快灵”和“器械+”,倾向于早期和扩展早期的投资。
大设备的市场竞争中,国际巨头GPS(GE、飞利浦、西门子)有显著优势。国内厂商要想成功,必须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政府支持。
我们在这些方面没有太多优势,所以还是强调技术创新,在“小快灵”上做文章。就是小设备、快速检验出结果、灵敏度高、检测效果好。聚焦于医学高值耗材、可降解医学材料、便携式检测设备等,这些是我们的投资主战场。
“器械+”,我们更多在做“器械+服务”和“器械+耗材”,通过这样的方式,解决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问题,从而实现单位客户的价值最大化。由于这样的策略,生态圈的价值就很重要,需要把我们的诊断技术、医疗服务资源结合起来,迅速实现渠道扩展。
我们对医疗AI的投资是偏谨慎的。大部分的AI项目,概念大于实质,估值飙升过快,还面临变现难的问题。如果要投资的话,技术要有领先性,商业变现也能看到相对清晰的路径,希望在早期介入,有效的控制估值。
在诊断技术领域,第一位是要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,能够满足一些未满足的检验需求。其次,则是在已经满足的需求下,能够提高检验的速度和准确度。
随着精准医疗概念的深入和诊疗习惯的变化,以及在国家改变“以药养医”的政策背景下,医院寻找新的创收渠道的需求,医学检验会进入一个快速的上升期。所以我们对这一块还是非常重视的。
在医疗服务领域,有两条不同的投资路线。
第一,真正意义上的严肃医疗服务由于投资周期长,资产很重,回报相对较低。我们的投资策略强调寻找医学高地,投资专科医院。
综合医院的资本效率偏低,相对而言专科医院盈利更容易,在多点的规模复制也更可得。
在专科医院中,我们强调医学高地。讲白了,就是有没有领军式的专家和医生,他往往代表着权威,代表着最新技术的落地,代表着口碑,这是患者最关心的,也是流量的保证。
此外,像口腔连锁、血透连锁、社区诊疗连锁等满足日常消费类治疗需求的项目,今天看起来也是不错的。
第二,围绕大健康产业的专业服务,比如CRO(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,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)、CMO(Contract Manufacture Organization,医药生产合同外包服务机构)等,周期短,弹性比较大,服务的属性也比较强,基本上都是面对着专业机构的市场化的供应商,商业逻辑也比较简单。我们2008年刚开始布局大健康产业的时候,最早投的几家就是在这个领域,未来我们还会持续关注这个领域。
互联网医疗、O2O领域我们都相对保守。医疗是一个技术门槛很高的行业,必须对行业有足够的了解和专业背景,如果仅靠互联网思维去颠覆医疗,往往行不通。在经历了一波互联网医疗项目投资的高潮和低谷之后,有一些项目死掉了,活下来的一定程度上通过了市场的验证,有很多不错的公司,所以我们会认真地再去看一看,选择合适的投资机会。
我们整体的投资风格特别看重基本面,看重人和事的匹配。我们愿意稍微冷静一点地去看待这些投资机会。要么比别人早,要么就是等到尘埃落定的时候再进去,挑个合适的标的。